Yan He

He is a Recreator

Page 4


复杂系统1:什么是复杂系统

最近在读《复杂》来明晰复杂系统这个概念。

复杂系统概念的来源:

“1989年,我攻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我的博士生导师侯世达受邀参加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举行的主题为“涌现计算”的研讨会。[6]
他太忙了抽不出时间,因此就让我替他去。在这样高水平的会议上报告自己的工作让我既兴奋又害怕。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我第一次遇见了一大群和我抱有同样想法的人。我发现他们不仅为这样的想法取了一个名字——复杂系统”—-《复杂》

与之相对应的更加流行的世界观则是,“还原论”:
“还原论是对这个世界最自然的理解方式。它是说“如果你理解了整体的各个部分,以及把这些部分‘整合’起来的机制,你就能够理解这个整体”。只要是精神正常的人就不会反对还原论。”—-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计划经济的底层假设就是还原论。
市场经济的底层假设则是复杂系统。

我们来看几个复杂系统的例子:

“这本书就是由这些讲座扩充而成——就像观光指南。书中讲述的是让我也让研究复杂系统的其他人曾经或正在着迷的问题:自然界中我们认为复杂和具有适应性的系统——大脑、昆虫群落、免疫系统、细胞、全球经济、生物进化——如何通过简单规则产生出复杂和适应性的行为?相互依赖而又自私的生物是如何一起协作,以解决影响它们整体生存的问题?这些现象存在普遍规律吗?生命、智能和适应性能用机械和计算实现吗?如果能,我们又能不能建造出真正具有生命和智能的机器?如果能做到,我们又应不应该这样做呢?”—-《复杂》

1.计算 vs 技术:
“受研究计算的先驱们影响,我觉得计算的思想要比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之类的东西深刻得多,计算的本质与生命和智能的内在本质有密切的关联。”—-《复杂》

2.大脑
“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在《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一书中
对蚁群和大脑进行了比较。两者都是由相对简单的个体组成,个体之间只进行有限的通信,整体上却表现出极为复杂的系统(“全局”)行为。在大脑中,简单个体是神经元。除了神经元,大脑中还有许多不同的细胞,但绝大多数脑科学家都认为是神经元...

Continue reading →


切换到微观视角就是自己救自己

1.陈丹青关于如何救自己的一段话:“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2.我们要通过表面来寻找背后的维度,陈丹青的这句话背后的两种对立世界观是什么?即,宏观视角世界观vs微观视角世界观。

3.宏观视角世界观:大多数人因为本能直觉的选择宏观视角。宏观视角关注结果,所以没有耐心也无法享受一步一步的做事,心里的欲求是短时间见效果,即,成功。同时,又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所以期望有一个遥远的救世主来拯救自己,让自己的处境一下子变好。

4.微观视角世界观:当下行为就是目的,享受发生在当下的每一个动作之中。这种乐趣和最后结果的成功不同。如果可以享受当下的一步一步,自然而然的可以把事情做好。

5.宏观视角世界观,做事的模型是线性的。

6.微观视角世界观,做事的模型是漩涡形的。

7.如果你在走路,就享受走路的每一个动作。如果你在看书,就享受阅读和思考的快乐。享受当下手上做事,就是自己救自己。

8.享受才能精通。

9.汤质的文章里也提到这样一对不同世界观的模型:直人与间人。
直人:自成目的。(微观视角,享受过程)
间人:关注结果。(宏观视角,不享受过程)

10.为什么陈丹青说忠实自己的感觉,因为忠实感受才能享受过程。

11.这就是一个反转时刻,只要你找到了这种改变,心理视角从宏观目标,改为触摸微观纹理,你的幸福就开始了。你就变成:自性自在,不昧因果。—-汤质的《资本与少年》

12.一个悖论,只有放弃了结果,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View →


5%的改变之war3实践

最近在读《5%的改变》,目的是用小改变的策略来达成本质的转变。

对于玩war3的一个启发是,不要追求每盘都赢,而要追求每盘打完,都能够总结出一个可以优化的小点。

例如其中一盘,ud(我) vs hum,前期我占据了优势,但是最后还是输了,总结发现一个可以优化的点是,中期开始因为需要出高科技兵种,所以木材需求量大幅增加,但是我又没有及时补充伐木的兵,导致中间一度出不来兵。优化的办法是,中期可以买一个伐木机器人来提升木材,因为伐木机器人可以一次伐木300,而伐木兵一次只是20,所以补充伐木兵还是跟不上木材需求量。另外,因为买了伐木机器人,伐木兵(食尸鬼)就可以转作为进攻兵力。

虽然这场比赛还有其他可以优化的点,但是我只需要找到一个很容易可以改变的小点,再接下来的比赛中实践纠正。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迭代自己的认知。而不是简单的总结为自己操作不好,操作很难一下子提高。但是这种决策认知可以一下子改变。

View →


5%的改变之案例1分析

分析《5%的改变》之中的一个案例,如下:

问:
我最近很焦虑。两个月胖了快十斤,而且马上要二十五岁了,我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没有任何沟通。我怀着维持正常社交生活的愿望和对转行的恐惧,继续做着一直不感兴趣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从哪里开始,对情感生活也不抱什么希望。
看了一些心理学的文章和书,也学了一点认知行为疗法,十大认知扭曲我都有。看到伯恩斯说“人的价值不由他的成就决定”,岸见一郎说“别人做什么都与我无关”,我觉得都很对。但每当我没有达成当天的目标时,当我发现别人脸色不佳时,我总觉得是我不好。
我为转行做了一些准备。我从小就喜欢艺术,大学后发现对设计感兴趣,对一些设计师和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了自己的理念并影响了一些人感到着迷。但当我开始学设计,老是想到要熬夜要加班要听甲方的话改方案改二十遍等可能性,想到我很可能成不了影响别人的那个人。我无法忍受枯燥单调,无法坚持,每次都是开始学习了一段时间又放下。
每天都过得很挣扎,感觉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也没走在成为我想要成为的人的路上。
我从小就被诊断出有抑郁症,一直断断续续地咨询同一个心理医生,但没法和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老是怀疑他不是真的想帮助我、为什么要帮助我这种人、这样治疗到底有没有用,然后就放弃,再开始,再放弃……十年过去了,中途有过好转,但每次好转的时间越来越短,直到这两年,几乎没有好转的时候,感觉像是放弃挣扎了。
正常的时候,我会发现我有一些爱好,也有一些朋友,同事和身边的人对我的评价大多都还不错,说我聪明、风格独特、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之类的。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成就、没有能力,天天虚度时光,但我也没有勇气去死。
我讨厌生活中的琐事,讨厌工作上的琐事,常常拖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才能不那么讨厌自己,走出这个内耗的怪圈。我大概也是拖了很久,才写下这篇求助帖。
我想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我和父母关系不好,从小父母就重男轻女,喜欢我哥哥而忽视我,老是在言语上打压我,说过的承诺也没有兑现。然后我可能就发展成了一套“父母都不爱我,还有谁会爱我;父母都不值得信任,还有谁值得信任”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我尝试过和父母...

Continue reading →


5%的改变就是脚手架

最近在读《5%的改变》

What?5%的改变是什么理论?

1.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可以主动改变,而动物不能。所以有句话这么说:人和猪的本质差别在于,人可以随时重新开始。

2.但是,问题在于,人的本能脑像动物一样,不愿意改变。因为情绪脑认为保持现状是稳定,确定性高,即,安全。

“每个咨询师都了解成功的干预有多难,某种意义上像在打擂台,对抗一个名叫“惯性”的对手。它强大、狡猾、专注,有不屈不挠的斗志与自我修复的技能。哪怕是有益的变化,也会激发它强烈的阻抗,我称之为“排异反应”。生活中一切带来变化的、不熟悉的元素,它都会向外推,不惜调用整个心理系统,编出合情合理的理由。往好了说这是一种免疫机制,用来规避可能的风险;但它本身也会成为另一种风险,让那些对人有益的改变难以保留下来。”—-《5%的改变》

3.而,理性脑面对改变,又想要完美,即,计划过多,担心失误。

4.《5%的改变》一书的解决方案是,体验。先通一个小小的改变行为(5%)来获得一个新的体验。这就足够,不要想这个改变是否有益,是否合理。仅仅是让自己开始行动即可。

“这就是我要做的尝试:绕过惯性的阻力,请当事人尝试从没有做过的事情,获得不一样的经验。”—-《5%的改变》

“这是我最后想说的一点心得:不需要一次性解决问题。只要一点微不可察的变化,哪怕在无足轻重的地方有一点新尝试,就很好。我回信的宗旨通常就是:试一下(甚至不用保持)以前没有试过的行动,获得一点不同的体验。行动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5%的改变》

Why? 本质是什么?

1.新体验,即,脚手架。
2.为什么新的体验,可以引导出后续的持续改变?
3.因为,体验就是大象咒语。
4.什么是大象咒语?我们的潜意识(情绪闹和爬行脑)就好似一头大象,我们的意识(理智脑)就像是骑者。大象和骑者说着各自的语言,大象听不懂骑者的语言,但是骑者可以听懂大象的语言,所以导致骑者无法通过道理来控制大象,大象只听得懂咒语。
5.5%的改变,就是其中的一种大象咒语。即,降低难度。让大象不再畏惧。同时,行动可以获得新的体验,体验是更直接的咒语。
6.一旦有了新的体验...

Continue reading →


注意力与防守-操作有了弹性

Movies & TV 8_7_2022 1_10_36 PM.png

从魔兽争霸的UD vs ORC的大屁股战术中的操作策略中得到的体悟。

What?什么是防守策略?

1.微操作注意力重心在防守,即,70%防守,30%进攻。

2.二发英雄变化:二发英雄由lich换成大屁股,因为大屁股兼顾防守和进攻的能力,力量型英雄可以当作肉盾,同时第三技能被动的分裂斩,可以不耗费魔法的群伤对方。

3.魔法兵:多出了男巫和女巫,男巫的加速攻击技能释放在大屁股身上可以提升75%分裂斩的效能。女巫的miss释放在对方高攻击单位上可以大大减弱对方攻击强度。尤其对方出剑圣,猎头,飞龙这种高攻击单位。

4.不生三本:因为二本的兵种已经可以占据上风,哪怕是对抗对方3本科技,所以可以省下钱来多出兵,让自己的优势持续不间断的加码。而如果生三本,三本好了之后还需要等待毁灭科技的技能升级时间,总之是有时间空档期。另外不生3本,还可以灵活的根据情况开分矿。如果生三本经济就会很吃紧,没有多余的钱来开矿。

Why?为什么防守策略优于进攻策略?

1.看着对方做动作。因为有更大的容错空间,对方一下子无法将自己打死,可以允许自己有反应时间。对方一旦改变战术,我可以有机会进行反制。

2.操作压力小。因为大屁股顶在最前方即作为防守肉盾,又作为进攻主要输出。所以防守的操作重心就在后排的防守拉扯(对方集火攻击我哪个兵,我就往后拉哪个),不需要操作大屁股。同时因为自己不容易死兵,所以可以一直耗在战场,什么时候DK魔法用光了,可以主动选择回城。

3.分裂斩面伤。我的进攻模式是靠大屁股的面伤,所以即便对方拉扯单个兵,大屁股不在乎,大屁股会自动切换到离自己最近的另一个单位,对方整体上还是要承受一样多的伤害。反制,对方需要集火攻击,我一拉扯,对方需要主动操作来更改集火单位,如果切换的不及时,则会被我牵着鼻子走,就像太极拳中的卸力。这就是秘密所在,本质上是因为我的进攻不依赖集火。所以我就不需要将注意力放在进攻上。

4.蜘蛛的防守集火。蜘蛛还是需要集火操作,但是蜘蛛的目标多放在对方扑过来的狼。而对方不会去拉扯狼,因为狼是召唤物,舍得死。所以,蜘蛛是在做打掉对自己威胁最大的狼这一防守进攻...

Continue reading →


蒙特利尔的街头音乐

8511658932089_.pic.jpg
Jack是我在蒙特利尔遇到的第一位街头演奏者。在老港教堂广场上。他的演奏特别适合教堂广场。一把古典吉他,演奏的是舒缓的不知道是啥年代的单旋律曲子。

技术:3
新奇:1
听感:5

8641658933243_.pic.jpg
Rose是我在多伦多的一个Jazz 音乐吧遇到的萨克斯风演奏者,她的演奏非常震撼,solo部分的即兴感情充沛,经常用一些不和谐音来推高情绪,听众被她搞的都快高潮了。非常不循规蹈矩。有失控感。

技术:4
新奇:5
听感:5

8521658932092_.pic.jpg
Ben是一个年轻的从美国来的流浪音乐人。他爱玩电子音乐,用了临时录音的方法,先录下吉他和铉和电子鼓,然后一边重复播放刚才自己录的伴着,一边弹唱,并且唱的估计都是自己原创的,不那么“流行”的歌。

技术:3
新奇:2
听感:3

8531658932453_.pic.jpg

这对中国夫妇是在老港广场遇到的,还和我聊了几句,自称为“蒙特利尔地铁艺术家”。演奏的都是一些中国口水歌。

技术:3
新奇:1
听感:2

8541658932459_.pic.jpg
Robot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小提琴演奏着,他喜欢在老港教堂和老港广场这一带表演。一听就是古典乐专业出身,技术极好,感情极好,专业!我挺喜欢他的,还和他聊过一次天,他和我说了一些关于中国的话题。只不过他总是演奏别人的曲子,希望他能演奏自己创作的曲子。

技术:5
新奇:2
听感:4

8551658932462_.pic.jpg
老J是一个特别优雅的Jazz单簧管演奏着,我在Atwater的桥头遇到的,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Jazz街头音乐人。演奏完他还问我是不是音乐家?还说他有自己的工作,来着演奏只不过是为了玩,他都80多少岁了,明天还要去工作。我说我也打算学Jazz,他说,那样你老了也能来演奏。

技术:2
新奇:2
听感:3

8561658932466_.pic.jpg
运河音乐节里很喜欢的一个乐队,主唱的气场极好,放松,自信。声音和音乐也很好。这是一只40年的乐队。

技术:4
新奇:3
听感:4

8611658932497_.pic.jpg
蒙特利尔一年一度的Jazz音乐节,多个舞台同时表演,这是其中一个在音乐酒吧的室内演出,极好。

技术:4
新奇:3
听感:4

8581658932478_.pic.jpg
还是Jazz音乐节,一只来自纽约的Jazz乐队,主角是这个日本小号手。他们的风格很纽约,演奏过程中总会有休止符,大家一起停顿,这个让人感觉音乐是黑色的,挺...

Continue reading →


注意力与慢加速

1.举一个场景:我们要将一个乒乓球扔到墙壁上,目的是让乒乓球出手后的飞行的速度尽量的快。

2.有两种方式。

3.第一种方式:紧张发力法,即,从一开始就紧张肌肉,目的是让手臂瞬间达到最快速度。然后,将球扔出。

4.第二种方式:放松发力法:即,一直让手臂保持放松状态,通过脚部扭转,腰部扭转,大臂转动,小臂转动,最后手腕,手指。这样一个蓄力的方式,让球一直处于一种慢慢加速的过程中,最后“甩”出去。

5.这两种方式的本质不同是什么?答案是加速的方式不同。第一种紧张发力法,加速很快,然后因为手臂紧张,很快加速停止,进入匀速模式。而,第二种放松发力法,加速很慢,但是一直处于加速状态,所以整个过程看上去很慢,但是最后出手的一瞬间,球的速度却很快。

6.所以,我将第二种的本质抽象出一个模型,即,慢加速。

7.慢加速有什么好处?因为一直放松所以不累,不容易受伤。又因为放松,所以更容易控制精准度。因为一直加速,所以最后的速度会更快。

8.在慢加速的模式中,如何要提升自己的发力品质,让球出手时更快,我们究竟要练习什么?答案就是,觉知密度。

9.觉知密度越大,对身体的肌肉的控制就越细微,紧张的阻碍加速的肌肉就越少,整个发力过程就会越顺滑,加速度就越大。从外人的视角看上去,我们的扔球动作在整体上就变快了。但是在主观上,我们确感觉更放松了。也就是说:越放松球速反而越快。多了的只是觉知量。

10.结论就是,增加觉知密度,可以让我们的动作变快。产出更多。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主观世界里的时间变多了。外部世界反而变成了慢动作。

11.放松–>一直加速–>输出更好–>外部世界变成慢动作–>主观世界时间增加。

12.觉知密度越高—->肌肉控制的越细腻—->放松的更好

13.类比:甩鞭子。

Continue reading →


Positioning SICP 5: Computing with Register Machines

Positioning SICP 5: Computing with Register Machines

作者:何岩,recreating.org出品,谢绝转载。
阅读SICP,站在Lisp发明者的上帝视角来思考:“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Lisp?”

0.前言

1)本章开始,进入硬件层面,如何用硬件来模拟Lisp解释器,本质上等价于,如何用硬件来模拟Lambda演算。只有连接到物理世界,计算才可能真正发生。
2)首先用寄存器系统来模拟简单计算过程
3)发明一种寄存器语言来描述寄存器系统的物理现实。
3)再用lisp语言来模拟寄存器语言,就等于是用lisp来模拟寄存器系统的运行,这样的目的是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寄存器系统,否则用图像来表达真实的寄存器系统的设计成本太高。
4)再用寄存器语言构建出lisp解释器。就等于有一个硬件可以解释器lisp语言。就等于计算可以自动的发生在物理世界。
5)当然,本书缺少的一部分是,更底层的寄存器是如何用继电器来实现的。这部分可以看这本书《编码的奥秘》,探索到最底层,可以知道,所有的一切都由电磁效应这个物理规律所承载,但是电磁感应如何成立呢?
6)电磁感应就是光的解释器。

Chapter 5.1 Designing Register machines

1.目的:用机器来模拟计算

例如:模拟gcd
(define (gcd a b)
(if (= b 0)
a
(gcd b (remainder a b))))

用画图来表示寄存器机器,分为两个部分
1.Data path
(img)
2.Controller
(img)
这两个部分都是硬件,尤其是控制部分,也是由硬件的组合来表达。

2.用一种机器语言来描述寄存器机器

(controller
test-b
(test (op =) (reg b) (const 0))
(branch (label gcd-done))
(assign t (op rem) (reg a) (reg...

Continue reading →


Positioning SICP 4: Metalinguistic Abstraction

Positioning SICP 4: Metalinguistic Abstraction

作者:何岩,recreating.org出品,谢绝转载。
阅读SICP,站在Lisp发明者的上帝视角来思考:“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Lisp?”

0.前言

1)从这一章开始,我们进入了SICP的“解释”部分。即,对于lisp这个语言的支撑。而之前都是用lisp这个语言在进行构建。构建是往上层走。解释是往下层走。
2)Why 为什么要学习lisp语言的解释?因为,我想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奥秘。而lisp是对世界的浓缩抽象。通过理解lisp的解释,就可以类比的理解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3)Why? 为什么要构建语言的抽象?因为,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模拟复杂的真实世界。当lisp语言无法满足模拟某些领域的时候,针对这个领域开发一种新语言(中间层)则是一个更有效的思路。所以,我们要研究如何构建语言。
4)How?如何研究构建新语言呢?我们先从构建lisp自身开始,构建lisp的本质就是写一个lisp expression的解释器,解释器的本质就是一段程序,输入就是一个表达式结构的Data。然后我们再来通过改造这个解释器来体会构建语言的妙处。例如通过改造解释器实现一种新的求值order,即,Normal order evaluation。通过改造解释器实现一种新的语言:logic language。
5)How?学习构建语言抽象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是,丰富视角,从更抽象的通用视角来看待整个计算机科学,万物都是解释器。普通程序也是解释器。普通程序就是支撑具体一个业务的语言。所以,我们可以将任何算法都称为语言。语言的本质就是规则的载体。用这个语言构建的业务,就可以看成是遵守了某个规则下的游戏。

Chapter 4.1 The Metacircular Evaluator

1.Why lisp can evaluate itself?为什么可以用lisp来构建lisp的解释器?

1)因为,解释器本质就是规则,lisp可以构建规则,当然可以构建lisp解释器。
但是,有一个关键点,新的lis...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