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 He

He is a Recreator

Page 5


学写作:筹码

1.什么是筹码?
在一个故事中,如果主角无法完成目标,需要付出的代价。
例如,一个间谍的目标是获取一个U盘,筹码就是如果任务失败,自己国家就会输掉战争。

2.为什么需要筹码?
因为,筹码可以将读者和主角的情感链接在一起,读者会替主角担心,筹码吸引着读者跟着主角走下去。

3.如何增加筹码?
筹码分为两种,私人筹码和公共筹码。
私人筹码,如果间谍任务失败,自己的家庭就会破碎。
公共筹码,如果间谍任务失败,自己的国家就会失败。
如果你的筹码设计只有一种,那么加码的方法就是填补上另外一种筹码。
例如,我写的《重新创造Lisp》中的筹码之前就不够,之前是Rick和Morty如果不逃出小宇宙,就会死掉。这个太个人筹码,所以我加码为,如果不修好小宇宙,那么真实世界也会被小宇宙破坏,Morty家的房子和街区会被炸毁。Morty的妈妈会被炸死。

4.筹码的本质是什么?
筹码的本质是主角的行为驱动力。就像是汽车的汽油,即要足够又要优质。

View →


Recreating Lisp架构设计

1. 技术演进架构

想出一个可迭代的不变需求

自动计算器(扩展:模拟真实世界)

技术演进套路(小闭环)

设计假设
思想验证
收敛至最小集(e.i. 本质)
物理实现基础块

Level1 (e.i. simple version)

设计一个简单加法语言
进行简单的加法业务的思想验证
最小集(e.i. 加法器)
硬件实现一个加法器

level2 (e.i. standard Lisp)

设计一个假设可运行的Lisp语言系统
用具体业务来进行Lisp设计的思想实验
收敛至最小集 (e.i. Lisp解释器)
硬件实现Lisp解释器。

level3 (e.i. expand)

设计更复杂的Lisp语言系统 (e.g. Status of Object)
复杂业务严重 (e.g. 交易系统)
收敛至最小集 (e.g. Status)
硬件实现status

2. 故事演技架构

AB循环模式

A即问题,B即解决,如此重复旋转。

View →


内环之漩涡模型-从一个简单的框架开始旋转

1.内环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框架。

2.外环就是一切其他的衍生,都是基于(依赖)内环的旋转。

3.案例如下:

案例1:钢琴学习的三元框架:节奏,和弦,旋律。

案例2:New Jazz的Jazz即兴教学:5声音阶手形,左手之安3个和弦音,节奏3连音。这个框架是案例1的一个子框架。
节奏维度:收敛为3连音
和弦维度:收敛为只安3个音,并且顺序永远是1,2,3
旋律维度:收敛为在5声音阶中随便弹。

案例3:重新创造比特币的创作:需求明确一直未变,即,极简的交易系统。让读者从一开始就知道终极boss是什么。这个和塞尔达传说很像,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打败加侬救公主。

4.指导意义是什么?
做事情的形状要是漩涡形状的旋转,而非线形的计划。

5.对下一本《重新创造LISP》的启发:要找一个贯穿始终的需求。

View →


抽象优化

1.最近在做一个抽象优化的工作任务。

2.接手了一个已经存在的项目,发现代码写的不够抽象。例如,定义接口的方式是,给每一组API都创建了一套接口。然后实现类和接口是一对一的关系。这样一来接口就没有抽象作用了,干脆只定义实现类就得了。

3.我要做的抽象优化第一步是将不同组API分层归类。例如,一共10组API。第一层定义一个总接口A,第二层定义两个子接口B和C。其中9个属于B,1个属于C。

4.除了整体的分层分类之外,在根据不同功能层面进行更细分的分层抽象。例如那9个之中在某个小功能层面还需要继续分类。

5.总之,抽象优化的本质就像是在种模型树,要将具像的琐碎事情结构化为一棵树,树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本质,越远离树根越具像。

6.抽象优化的难点就在于,你要创造出看不见的概念,并将他们定位成一个树状的概念系统。

7.抽象也正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因为计算机科学的最重要挑战就是控制复杂度。而树状结构正是收敛复杂度的方法论。

View →


复杂系统1:什么是复杂系统

最近在读《复杂》来明晰复杂系统这个概念。

复杂系统概念的来源:

“1989年,我攻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我的博士生导师侯世达受邀参加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举行的主题为“涌现计算”的研讨会。[6]
他太忙了抽不出时间,因此就让我替他去。在这样高水平的会议上报告自己的工作让我既兴奋又害怕。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我第一次遇见了一大群和我抱有同样想法的人。我发现他们不仅为这样的想法取了一个名字——复杂系统”—-《复杂》

与之相对应的更加流行的世界观则是,“还原论”:
“还原论是对这个世界最自然的理解方式。它是说“如果你理解了整体的各个部分,以及把这些部分‘整合’起来的机制,你就能够理解这个整体”。只要是精神正常的人就不会反对还原论。”—-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计划经济的底层假设就是还原论。
市场经济的底层假设则是复杂系统。

我们来看几个复杂系统的例子:

“这本书就是由这些讲座扩充而成——就像观光指南。书中讲述的是让我也让研究复杂系统的其他人曾经或正在着迷的问题:自然界中我们认为复杂和具有适应性的系统——大脑、昆虫群落、免疫系统、细胞、全球经济、生物进化——如何通过简单规则产生出复杂和适应性的行为?相互依赖而又自私的生物是如何一起协作,以解决影响它们整体生存的问题?这些现象存在普遍规律吗?生命、智能和适应性能用机械和计算实现吗?如果能,我们又能不能建造出真正具有生命和智能的机器?如果能做到,我们又应不应该这样做呢?”—-《复杂》

1.计算 vs 技术:
“受研究计算的先驱们影响,我觉得计算的思想要比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之类的东西深刻得多,计算的本质与生命和智能的内在本质有密切的关联。”—-《复杂》

2.大脑
“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在《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一书中
对蚁群和大脑进行了比较。两者都是由相对简单的个体组成,个体之间只进行有限的通信,整体上却表现出极为复杂的系统(“全局”)行为。在大脑中,简单个体是神经元。除了神经元,大脑中还有许多不同的细胞,但绝大多数脑科学家都认为是神经元...

Continue reading →


切换到微观视角就是自己救自己

1.陈丹青关于如何救自己的一段话:“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2.我们要通过表面来寻找背后的维度,陈丹青的这句话背后的两种对立世界观是什么?即,宏观视角世界观vs微观视角世界观。

3.宏观视角世界观:大多数人因为本能直觉的选择宏观视角。宏观视角关注结果,所以没有耐心也无法享受一步一步的做事,心里的欲求是短时间见效果,即,成功。同时,又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所以期望有一个遥远的救世主来拯救自己,让自己的处境一下子变好。

4.微观视角世界观:当下行为就是目的,享受发生在当下的每一个动作之中。这种乐趣和最后结果的成功不同。如果可以享受当下的一步一步,自然而然的可以把事情做好。

5.宏观视角世界观,做事的模型是线性的。

6.微观视角世界观,做事的模型是漩涡形的。

7.如果你在走路,就享受走路的每一个动作。如果你在看书,就享受阅读和思考的快乐。享受当下手上做事,就是自己救自己。

8.享受才能精通。

9.汤质的文章里也提到这样一对不同世界观的模型:直人与间人。
直人:自成目的。(微观视角,享受过程)
间人:关注结果。(宏观视角,不享受过程)

10.为什么陈丹青说忠实自己的感觉,因为忠实感受才能享受过程。

11.这就是一个反转时刻,只要你找到了这种改变,心理视角从宏观目标,改为触摸微观纹理,你的幸福就开始了。你就变成:自性自在,不昧因果。—-汤质的《资本与少年》

12.一个悖论,只有放弃了结果,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View →


5%的改变之war3实践

最近在读《5%的改变》,目的是用小改变的策略来达成本质的转变。

对于玩war3的一个启发是,不要追求每盘都赢,而要追求每盘打完,都能够总结出一个可以优化的小点。

例如其中一盘,ud(我) vs hum,前期我占据了优势,但是最后还是输了,总结发现一个可以优化的点是,中期开始因为需要出高科技兵种,所以木材需求量大幅增加,但是我又没有及时补充伐木的兵,导致中间一度出不来兵。优化的办法是,中期可以买一个伐木机器人来提升木材,因为伐木机器人可以一次伐木300,而伐木兵一次只是20,所以补充伐木兵还是跟不上木材需求量。另外,因为买了伐木机器人,伐木兵(食尸鬼)就可以转作为进攻兵力。

虽然这场比赛还有其他可以优化的点,但是我只需要找到一个很容易可以改变的小点,再接下来的比赛中实践纠正。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迭代自己的认知。而不是简单的总结为自己操作不好,操作很难一下子提高。但是这种决策认知可以一下子改变。

View →


5%的改变之案例1分析

分析《5%的改变》之中的一个案例,如下:

问:
我最近很焦虑。两个月胖了快十斤,而且马上要二十五岁了,我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没有任何沟通。我怀着维持正常社交生活的愿望和对转行的恐惧,继续做着一直不感兴趣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从哪里开始,对情感生活也不抱什么希望。
看了一些心理学的文章和书,也学了一点认知行为疗法,十大认知扭曲我都有。看到伯恩斯说“人的价值不由他的成就决定”,岸见一郎说“别人做什么都与我无关”,我觉得都很对。但每当我没有达成当天的目标时,当我发现别人脸色不佳时,我总觉得是我不好。
我为转行做了一些准备。我从小就喜欢艺术,大学后发现对设计感兴趣,对一些设计师和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了自己的理念并影响了一些人感到着迷。但当我开始学设计,老是想到要熬夜要加班要听甲方的话改方案改二十遍等可能性,想到我很可能成不了影响别人的那个人。我无法忍受枯燥单调,无法坚持,每次都是开始学习了一段时间又放下。
每天都过得很挣扎,感觉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也没走在成为我想要成为的人的路上。
我从小就被诊断出有抑郁症,一直断断续续地咨询同一个心理医生,但没法和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老是怀疑他不是真的想帮助我、为什么要帮助我这种人、这样治疗到底有没有用,然后就放弃,再开始,再放弃……十年过去了,中途有过好转,但每次好转的时间越来越短,直到这两年,几乎没有好转的时候,感觉像是放弃挣扎了。
正常的时候,我会发现我有一些爱好,也有一些朋友,同事和身边的人对我的评价大多都还不错,说我聪明、风格独特、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之类的。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成就、没有能力,天天虚度时光,但我也没有勇气去死。
我讨厌生活中的琐事,讨厌工作上的琐事,常常拖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才能不那么讨厌自己,走出这个内耗的怪圈。我大概也是拖了很久,才写下这篇求助帖。
我想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我和父母关系不好,从小父母就重男轻女,喜欢我哥哥而忽视我,老是在言语上打压我,说过的承诺也没有兑现。然后我可能就发展成了一套“父母都不爱我,还有谁会爱我;父母都不值得信任,还有谁值得信任”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我尝试过和父母...

Continue reading →


5%的改变就是脚手架

最近在读《5%的改变》

What?5%的改变是什么理论?

1.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可以主动改变,而动物不能。所以有句话这么说:人和猪的本质差别在于,人可以随时重新开始。

2.但是,问题在于,人的本能脑像动物一样,不愿意改变。因为情绪脑认为保持现状是稳定,确定性高,即,安全。

“每个咨询师都了解成功的干预有多难,某种意义上像在打擂台,对抗一个名叫“惯性”的对手。它强大、狡猾、专注,有不屈不挠的斗志与自我修复的技能。哪怕是有益的变化,也会激发它强烈的阻抗,我称之为“排异反应”。生活中一切带来变化的、不熟悉的元素,它都会向外推,不惜调用整个心理系统,编出合情合理的理由。往好了说这是一种免疫机制,用来规避可能的风险;但它本身也会成为另一种风险,让那些对人有益的改变难以保留下来。”—-《5%的改变》

3.而,理性脑面对改变,又想要完美,即,计划过多,担心失误。

4.《5%的改变》一书的解决方案是,体验。先通一个小小的改变行为(5%)来获得一个新的体验。这就足够,不要想这个改变是否有益,是否合理。仅仅是让自己开始行动即可。

“这就是我要做的尝试:绕过惯性的阻力,请当事人尝试从没有做过的事情,获得不一样的经验。”—-《5%的改变》

“这是我最后想说的一点心得:不需要一次性解决问题。只要一点微不可察的变化,哪怕在无足轻重的地方有一点新尝试,就很好。我回信的宗旨通常就是:试一下(甚至不用保持)以前没有试过的行动,获得一点不同的体验。行动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5%的改变》

Why? 本质是什么?

1.新体验,即,脚手架。
2.为什么新的体验,可以引导出后续的持续改变?
3.因为,体验就是大象咒语。
4.什么是大象咒语?我们的潜意识(情绪闹和爬行脑)就好似一头大象,我们的意识(理智脑)就像是骑者。大象和骑者说着各自的语言,大象听不懂骑者的语言,但是骑者可以听懂大象的语言,所以导致骑者无法通过道理来控制大象,大象只听得懂咒语。
5.5%的改变,就是其中的一种大象咒语。即,降低难度。让大象不再畏惧。同时,行动可以获得新的体验,体验是更直接的咒语。
6.一旦有了新的体验...

Continue reading →


注意力与防守-操作有了弹性

Movies & TV 8_7_2022 1_10_36 PM.png

从魔兽争霸的UD vs ORC的大屁股战术中的操作策略中得到的体悟。

What?什么是防守策略?

1.微操作注意力重心在防守,即,70%防守,30%进攻。

2.二发英雄变化:二发英雄由lich换成大屁股,因为大屁股兼顾防守和进攻的能力,力量型英雄可以当作肉盾,同时第三技能被动的分裂斩,可以不耗费魔法的群伤对方。

3.魔法兵:多出了男巫和女巫,男巫的加速攻击技能释放在大屁股身上可以提升75%分裂斩的效能。女巫的miss释放在对方高攻击单位上可以大大减弱对方攻击强度。尤其对方出剑圣,猎头,飞龙这种高攻击单位。

4.不生三本:因为二本的兵种已经可以占据上风,哪怕是对抗对方3本科技,所以可以省下钱来多出兵,让自己的优势持续不间断的加码。而如果生三本,三本好了之后还需要等待毁灭科技的技能升级时间,总之是有时间空档期。另外不生3本,还可以灵活的根据情况开分矿。如果生三本经济就会很吃紧,没有多余的钱来开矿。

Why?为什么防守策略优于进攻策略?

1.看着对方做动作。因为有更大的容错空间,对方一下子无法将自己打死,可以允许自己有反应时间。对方一旦改变战术,我可以有机会进行反制。

2.操作压力小。因为大屁股顶在最前方即作为防守肉盾,又作为进攻主要输出。所以防守的操作重心就在后排的防守拉扯(对方集火攻击我哪个兵,我就往后拉哪个),不需要操作大屁股。同时因为自己不容易死兵,所以可以一直耗在战场,什么时候DK魔法用光了,可以主动选择回城。

3.分裂斩面伤。我的进攻模式是靠大屁股的面伤,所以即便对方拉扯单个兵,大屁股不在乎,大屁股会自动切换到离自己最近的另一个单位,对方整体上还是要承受一样多的伤害。反制,对方需要集火攻击,我一拉扯,对方需要主动操作来更改集火单位,如果切换的不及时,则会被我牵着鼻子走,就像太极拳中的卸力。这就是秘密所在,本质上是因为我的进攻不依赖集火。所以我就不需要将注意力放在进攻上。

4.蜘蛛的防守集火。蜘蛛还是需要集火操作,但是蜘蛛的目标多放在对方扑过来的狼。而对方不会去拉扯狼,因为狼是召唤物,舍得死。所以,蜘蛛是在做打掉对自己威胁最大的狼这一防守进攻...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