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 He

He is a Recreator

Page 2


李相新作《语言行为学》的阅读随想

cafe-yuyan.jpeg

写于Van Houtte咖啡馆

恭喜和感谢李相为我们带来如此深刻和新奇的作品!
本文为阅读李相新作《语言行为学》的随想。所谓随想就是边读边想,脑子里蹦出啥,我就写了啥,蹦出来的东西大都是我的无畏猜想,大概率会是谬论。

  1. 李相为什么写这本书?
    1. 发现了“语言”这个统一视角,即,可以用“语言”作为坐标系来解释一切。
    2. 所以说,“语言”是接近于道的元概念。
    3. 建议李相可以增加一段来讲述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自己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
  2. 李相为何选择“语言”这个统一视角,有没有其他选择?
    1. 语言的本质是信息载体,如果有其他载体,那么就有其他选项。
    2. 如果本文中的“语言”概念=狭义的左脑的逻辑处理能力,那么就还有其他视角(非文字可以表达,即,艺术或者直觉)=右脑的形象处理能力。
    3. 但是我猜测李相本书所定义的语言,是一种广义的语言定义,即,语言=逻辑+直觉。这样做的优点就是用自定义的“语言”坐标系可以解释一切。缺点就是贪多,如果语言的原始定义只是一个二维坐标系,而为了得到一个三维坐标系,强行的重新定义,让其生长出一个维度的同时的负作用则是,带来了参考系自身的不稳定。(备注:我还没有读完本书,本观点只是猜想)
  3. 李相提出了“动作语言”这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相比于逻辑,直觉维度的关系是什么?
    1. “动作语言”是否即包含了逻辑也包含了直觉?
    2. “动作语言”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独特定位?
    3. “动作语言”貌似是作为本书三维坐标系的其中的第三维度,另外两个维度为“外在语言”和“内在语言”,如果这个第三维度本身不稳定,那么会导致地基不稳,如浮沙之上筑高楼(本观点为猜想)

Continue reading →


重新创造美国1:一个字头的诞生

0.前言

我会在每篇的前言部分写出我的思考过程,因为,思考过程比作品本身更精彩。好比爵士乐中的即兴时间,那是比固定的主题段落更吸引人的冒险。

  1. How如何借鉴“重新创造比特币”的成功经验?

    • 站在上帝视角进行创作=国家制度设计者视角
    • bitcoin的协议=国家制度
    • 运行态的bitcoin=运行态的国家(基于某个协议版本)
  2. How如何表现国家的演进?

    • 国家运行态的描写:参与者视角(协议维护者:公职人员,协议使用者:商人、劳动者等)
    • 制度设计的描写:设计者视角(总统,议员,大法官)
    • 国家的演进方向(目的)是什么:激励熵减,即,如何激励国民投入资产创造。
  3. How如何评判不同版本制度的优劣?

    • 经济维度
      GDP、科技先进性、贸易顺差
    • 军事维度
      暴力支撑游戏规则、暴力保证货币霸权
    • 文化维度
      价值观输出,本质还是游戏规则的输出
  4. How如何简化设计者的操作界面?选项如下:

    1. 设计者=生活在小镇的智库,通过中间人来传达运行态。
      故事场景:重建伊拉克,制度重建和设计。
    2. 设计者=议员
      故事场景:如何从一个小人物一步一步成为制度设计者。
    3. 设计者=大资本家智库
      故事场景:纸牌屋里的财阀
    4. 设计者=国父们 (包括:华盛顿、杰斐逊、麦迪逊、 故事场景:借用国父们的视角,重新设计美国制度。
      (我喜欢这个,可以关联真实历史,并且可以让角色借鉴已经存在的英国制度等,引出这些已经存在的制度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样的场景选择可以让我借力真实资料。)
      (如果选择这个背景,那么书名可以改为:重新创造美国。副标题可以改为:国父们的独白)
      (写到这里,我就把书名和副标题改了,之前是:“重新创造国家 - 基于国债视角的国家演进”。这就是即兴写作的乐趣) (忽然脑子里闪过一个灵感,我可以借鉴权利的游戏的写作方法,POV,point of view,以国父们的眼睛作为写作视角)
      《冰与火之歌》是一部严肃文学小说,小说运用了POV(Point of View)写作手法,即“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每章节的名称皆为一人物名,该人物便是本章的视点人物。这样的写法,不仅大大增强了代入感,尤为重要...

Continue reading →


重新创造美国:序言

副标题:国父们的独白

IMG_5048.jpg

再次开启我的咖啡馆创作期

Why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 因为,我就是想体会“肆无忌惮”的写东西,只是想要满足感官上的享受,即,在韵律中写作。
  • 所以,正确与否不重要,不要对正确负责,只需要让自己爽。即,边写边想的即兴演奏。
  • 因为,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在宇宙中“发光”,或者说“活着就是点亮自己”。启发来自于罗胖分享的顿悟时刻:之前追求“法布施”(交付方法论,焦点指向听众),而现在追求“无谓布施”(自运行的灯塔,焦点指向自己)。修行的味道就出来了:做黑夜里的一盏灯。
  • 所以,写作=点灯=修行,作品最终的质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本身,因为那是在“享受”与挫败和痛苦共舞,就如同享受苦咖啡。(我的其它修行:Jazz钢琴、街霸6、实况足球、乒乓球)

How我的写作心法是什么?

  • 自问自答,这样写作就有了韵律。这个启发来源于乒乓球的还原概念。
  • 留白感,点到为止,舍弃技巧。
  • 统一视角:交易。统一视角就是参考系的坐标。
  • 演进式,从一个极简的集权国家开始,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演进成高级国家。
  • 提纲写作法,类似自由攀岩,先列出必攀点:Zone(关键概念),然后再即兴地,一边爬,一边寻找解题路线。
  • 微观视角,权利的游戏的写作模式POV(point of view),以国父们的眼睛作为写作视角,他们的眼镜看到什么我就写什么,这就是微观视角,目的是描写具体场景而非抽象概念。
  • 一定要去咖啡馆,咖啡馆=心流时间,当我在咖啡馆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我不是再是我了。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创造,即,简化和重新演绎已经存在的作品。

Why为什么选择国家这个主题?

  • 因为,好奇,世界如何运行。

目录

重新创造美国:前言
重新创造美国1:一个字头的诞生

Continue reading →


韵律就是敢于蓄着力“等”

由乒乓球的“盯第二弧线”想到

· 相比“在下降点击球”,“盯第二弧线”这个描述更加贴切,因为“盯第二弧线”,可以选择在上升点击球,也可以选择在下降点击球,关键不是击球的具体时机,而是觉知到了第二弧线,所以可以带着对第二弧线的预判在打球,有预判就有控制,所以觉知可以增加控制。
· 表象是动作会变得慢且有韵律。
· 诀窍是用韵律视角去感知第二弧线,而不是用眼睛,因为眼睛来不及。韵律则始终存在,可以被持续感知到(即可以提前预判)。
· “等”第二弧线能得到“合力”效果。
· “等”的时候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蓄力,例如乒乓球的蓄力就是通过身体选择,把胸口的筋拉长来蓄住脚下传过来的力,这个时候展胸拉长的筋就像皮筋一样可以存储势能。
· 所以,“等”=“蓄力”
· 蓄力一定要全身放松,所以要用“筋”来蓄力,而非“肌肉”。(这就是为什么,肌肉发达不等于发力更大。)

韵律 VS 节奏

· 节奏是死的,韵律是活的
· 相同节奏,不同韵律,因为一心一韵。
· 韵律=“等”+“动”(大多数人会忽略“等”)所以,有指导意义的一个概念,即,韵律就是敢“等”
· 等即虚、动即实。
· 等的同时要松(e.g. 握拍要松,手臂要绝对放松)

韵律出现的例子(”等“的例子+“等”的载体):

· 实况足球:“等“前锋的跑位再直塞(“等”的载体=中场球员横向慢速盘带的向左蓄力,发力的时候会向右过人或者向右直塞)
· 乒乓球:”等“第二弧线(“等”的载体=胸筋的牵张蓄力)
· 街霸 : ”等“ 对手落下再升龙(“等”的载体=手腕牵引手指的斜前下的蓄力)
· 演讲 :自问”等“自答(“等”的载体=问题引出的大脑对答案渴望的蓄力)
· 呼吸 :“等”呼“等”吸,体会最简单的韵律。(“等”的载体=横膈膜的牵张蓄力)

View →


孤阅问题

问题一:理论需要靠大量实例印证,而样本量太小的孤例/个例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有效证明」。那么,为什么很多畅销书仍然热衷于举例子或讲故事呢?

因为故事可以Hack大脑。
1、相比于结构性的逻辑,大脑可以更轻松的理解线性(时间线)的故事。
2、故事是在描述形象化的场景,所以可以调用大脑的视觉神经,而大脑更喜欢图像化的信息。
3、总之,故事作为一个裹着糖衣的药丸可以绕过理智脑,直接注入情绪脑。情绪脑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和快思考。
4、所以,不论例子或者故事是否可证明,如果作者想让读者更容量的理解一个观念,那么用故事这个糖衣(或者说容器)来进行包裹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对于故事化的挑战是如何将一个结构性的信息,重构为线性信息,并且要将这个线性信息装入一个时间线的故事容器中。

问题三: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时提出一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比如鞋是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毛发的延伸、火车是腿的延伸、电视是视觉与听觉(眼睛与耳朵)的延伸、历史书是记忆的延伸。故而,所有的人造物都是人体感官的某种延伸。那么,当你进入一个在线虚拟的课堂和社群时,它们分别是什么的延伸呢?

View →


人生算法的python代码实现


人生算法.py
宇宙基础能力,即,无常
import random

参数context来自宇宙context,即宇宙的所有数据,维持着宇宙每时每刻的状态(state),
总的来说,数据(context)是状态(state)的宿主,算法(human_life)是可以转换状态(state)的一种能力,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状态state,即,the one
def human_life(context):

    植物神经系统,爬行脑算法,后台运行(异步模式)
    async def __爬行脑算法(id, context):
        呼吸
        心跳
        睡眠


    潜意识:情绪脑, 大象, 后台运行(异步模式)
    async def __情绪脑算法(id, context):
        情绪
        直觉
        执行任务本身

    理智脑:意识可控的算法,可以元编程的,人与动物不同的可控之处,无法后台运行(同步模式)
    def __理智脑算法(id, context):

        查询当前时刻数据变化,即,时间这个概念本身。
        def __get_state(id, context):
            current_state = check(id, context)
            return current_state

        一年定义一个项目
        def __第一项目(id, context):
            骑象人要提前定义好任务列表
            task_list = [task1, task2, task3...]
            current_step= __get_state(context)
            return task_list[current_step]

        工作项目
        def __工作项目(id, context):
...

Continue reading →


Jazz的递归思维:第一元素+迭代演进

1.什么是Jazz的第一元素?

半音阶 (以C major scal为基准,E和F之间就是半音阶)
What 半音阶的本质是什么?
是一种苦涩的味道。(食物作比喻)
是一种暗色调。(绘画作比喻)
是一种不和谐的观感。(舞蹈作比喻)

半音阶的频率差是多少,see 好和弦的视频讲解。

阴阳的概念(一生二)

half = 阴
whole = 阳 = half+half

所以说,阴更极限,一生二,即,阴生阳,二阴生一阳。

例如,一个电子=阴,两个电子合并成为一个电子核=阳。

电子的本质是一种震动,弦理论。

道生一

阴是哪里来的?
分别心,即,从物理视角来看,是,频率差,即,半音阶是两个音频之间的差,即,两个震动之间的差。半音阶即音乐世界里的最小的元素,也就是第一元素。那么音乐的通用视角就是,音乐就是半音阶的乐高。
而物理世界则更加细微,电子之所以存在,就是电子自身的震动频率和真空的频率差。
总的来说,分别产生了阴,更进一步是,震动频率的分别产生了阴(一)

所以,得到一个通用视角,所有事物的不同,都来自于,震动的频率差,或者说,节奏差。

人与人的不同就是节奏不同,内心节奏,动作节奏。

2.音乐的通用视角:音乐就是半音阶的乐高。

1个半音阶,小2度,黑色乐高块。
2个半音阶,2度,白色乐高块。
3个半音阶,小3度,深绿色乐高块。
4个半音阶,3度,绿色乐高块
5个半音节,4度,粉色乐高块
6个半音阶,小5度,蓝色乐高块,blue note.
7个半音阶,5度,红色乐高块,second part
8个半音阶,小6度,
9个半音阶,6度,
10个半音阶,小7度,
11个半音阶,7度
12个半音阶,8度

blues音阶:1、b3、4、b5、5、b7

Continue reading →


一年后不论我学的如何,我都要去Upstairs尝试第一次的Jam Session?

0.目标定义:一年后不论我学的如何,我都要去Upstairs尝试第一次的Jam Session?

1.为什么定如此有挑战的目标?因为让我感到兴奋。为什么兴奋?因为那是一种拼搏状态.可以让我感到成就感,充实感,价值感,让我进入到认真模式。即,我真的是要实现它,而不是不紧不慢的模糊状态。对! 就是目标变得清晰了。

2.如果目标变得有挑战,即,真目标。可以聚焦我的资源。即,我要舍弃其他目标。全力投入这个目标。所以,设立挑战目标就是断舍离。

3.分解目标,
目标:2025年2月5日,在Upstairs Jam session。
Jam Session能力=系列1、2、3

系列1(0.5M)
系列2(6M)2024年7月底 学完
系列3(6M)2025年1月底 学完

如果没有学完,也要去报名Jam Session。

4.关注过程,不要关注结果。
享受学jazz的过程,品jazz的色彩。
一定不要为了结果而去追赶进度,一定要慢慢做,但是聚焦。
聚焦且慢。

5.制定目标的诀窍,不要让自己有失败感,同时又有挑战性。
活在成功之中,并且充满挑战性。
活在增量之中。任何小的进步,都是成功。
例如,我敢去咨询Jam Session报名,就是进步,就是成功!

而,一个死的目标,例如学完系列10,就是一个错误的目标,那会让我明确的知道自己失败了,所以整个过程都笼罩在对失败的恐惧之中。

所以,微观上要清晰、非黑即白,目的是矫正动作。宏观上要模糊,没有明确的重点线。

View →


加入脚步:像跳舞一样地打乒乓球

1.段教练说加上脚步,乒乓球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2.脚步的作用不只是扩大了接球范围,更本质的改变在于,打球有了节奏。而节奏的意义在于让全身都协作起来发力。这样拉球就更有控制感。即,感觉到用身体在拉球,而不只是上半身,甚至能感受到从脚到退都参与了进来。

3.因为节奏的存在,所以可以提前启动,比从0启动要更快,动作也更协调。

4.让脚步一直在移动中,本质上,行为就是一个循环的漩涡。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调节节奏的快慢而不是通过停止不动来等球。

5.上课得到的体悟,拉球要等一拍。让节奏对上。

View →


底层逻辑:如何搞定人、如何搞定事

0.大道至简:

0.1:这个世界是反的。

0.2:如何搞定人:心理高位置

0.3:如何搞定事:上瘾

1.这个世界是反的

因为,反直觉、潜意识,所以学习方法很难理解。

2.如何搞定人:方法论:心理高位置。

2.1.心理位置

大多数人都是自定义为低位置,来讨好高位置的人,就是主奴关系。

2.2.方法论,表示强度,弄不动。

例如:如何挑选硬的拐杖,弄不弯的就是硬拐杖。
即,不反应,弄不动定理。不紧张,松弛,心更沉下来,不浮躁。

例:大街上搭讪美女,美女说不想认识你,如何一句话翻盘?思路就是表示自己弄不动。本质就是在对方心理建立高位置。
答案就是,姑娘你反映好快啊,我就喜欢你这种有个性的,你好我叫XX,我想认识你。

例:你想离开柏山馆吗? 如何回答可以达到高心理位置(人狠话不多,又酷又帅),因为问问题就是高位置,所以不能在同一个维度回答问题,回答“想”或者“不想”都是在同一个维度。
所以,正确答案:“在这个监狱里,有不想离开柏山馆的吗?”

3.如何搞定事:方法论:上瘾。

基于上面的心里位置的训练,人就不浮躁了,就能沉下去,就能专研进去,就上瘾了。就成角了。
所以,大道至简,心态训练就是根本。

View →